中美新药审批十年大数据深度挖掘,助力中国新药研发决策力

自2017年加入ICH之后,中国药品进入了监管科学时代,在与ICH并轨中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,优化监管审批流程,推动了中国药品发展的进步。科志康团队研究汇总分析了中国与美国在2012-2022年十年期间新药审批数据,对审评现状做了归纳总结并进行了深度分析和解析。
由于中美两国对新药的定义略有不同,本文所提的新药均使用各自对于新药的定义进行统计。NMPA的“新药”指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,FDA的“新药”指不包含新增适应证及新增使用人群的创新药。

中国2012-2022年新药审批数据解读

    一、NDA获批数量

科志康统计,中国2012-2022年间共有857个新药*获得批准,其中化药636个,生物药(含疫苗)221个,在这期间,2016年获批数量最少。(*不包含中药和新冠药,不同规格、不同适应症视为一个)

2012-2022NMPA批准上市新药年数

自2017年中国加入ICH以来,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,中国药品审评改革在药品审批指标上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,获批新药数量逐年攀升。2018年,NMPA共批准上市新药 82个, 2021年获批上市数量更是达到最高峰值144个。
从获批的本土与进口新药数量来看,2012-2015年间,国内获批上市主要以本土新药为主,本土化药数量占比持续50.0%以上。从2017年加入ICH开始,本土和进口新药数量开始分化,更多的进口药逐年增长,进口药品占全年获批总量的2/3以上,已经超过本土原研新药。随着国家用招采、药审、激励的三驾马车驱动药品创新,本土药企奋力直追,加大研发的投入,从2020年开始,本土和进口数量又开始平分秋色的格局。
值得一提的是,生物药在2012-2016年间获批的数量很少,仅为个位数。自2018年开始,生物药申请数量和审评审批完成数量不断增长,从2020年开始,基本稳定在20个以上获批。
由此可见,加入ICH以来,中国药物市场进入良性竞争,极大的促进国内新药研发,推动药企积极转型。

 2012-2022NMPA批准上市新药种类

二、NDA获批审评时长

2012-2022NMPA新药获批审评时长

从2012-2022年的NDA获批用时可见,获批时长最短为8天,最长为4461天,2022年审评平均用时534天,中位数用时为450天,为十年来最短,对比同年FDA的审评平均用时539天,中位数用时为335天,中美药审时长的差距越来越小,中国药审效率逐步接轨国际标准。

2012-2022审评时长分阶

从2012-2022年数据来看,审评时长少于300天的占比为13.0%,300-500天、超过500天的占比分别为22.8%64.8%。特别在2014年,100%审评时长>500天,因而出现了药品审评积压的时期,在2015年高峰时期,CDE审评任务更是积压达到了20000多个。从2018-2022年数据分析来看,300天内完成的审批占比为17.4%,300-500天占比在34.9%左右,审批效率显著提高。尽管如此,仍有47.7%以上的审评时长超过500天。到2019年,实现了按时限审结率超过90%,药品审评申请积压基本得以解;2020年达94.48%;2021年后可达到98.9%,这都说明近几年CDE新药审评的速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。
在2017-2021年批准的进口药品中,中国批准时间与其全球首次批准时间相差时长的中位值为5年,尚存在明显的“药品滞后”。令人欣喜的是,在此期间境外首次获批后3年内在中国获批上市的进口药品的比例已上升至24.4%。 

三、纳入快速评审通道的获批NDA

2020年3月30日,NMPA出台的新版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》,设立“突破性治疗药物、附条件批准、优先审评审批、特别审批”四个快速评审通道。临床急需的短缺药、儿童用药、罕见病用药、重大传染病用药、疾病防控急需疫苗和创新疫苗等均明确纳入加快上市注册范围。与标准审评相比,纳入快速评审通道的上市申请药品,显著缩短了NDA的批准时间,加速了药企符合特定条件的药品上市。(关于突破疗法和优先审评的更多信息可移步至历史文章《历年中美“优先审评”审批汇总对比分析》、《历年中美“突破性疗法”审批汇总对比分析》)
至今为止,国内获批时间最短用时8天的药品,是通过快速评审通道实现快速上市:2018年4月20日CDE受理了默沙东的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(酿酒酵母)NDA申请,仅仅4天后,CDE官网公示了第28批拟纳入优先审评程序名单,默沙东的这款9价HPV疫苗因符合“具有明显临床优势”的标准而被位列其中,4月28日,该药被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。

2018-2022快速评审通道下获批数量

2018-2022年,申报NDA时已纳入优先审评的药品,最终能成功获批上市的为229个,占全年获批总量493个的46.5%。其中纳入优先审评的最终会占当年获批总量的48.2%左右,高于总体一次性获批率。
2020-2021年,,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内暂无通过技术审评的注册申请,最终获批上市的数量仅在2022年有所突破,占比率为2.1%,这可能于政策实施时间较短有关。
2020-2022年,每年附条件批准上市的数量占比也仅为6.3%左右。
2018-2022年,每年特殊审评批准上市的数量占比维持在8.0%-13.0%间,2022年仅为0.9%。

 2018-2022优先审评平均数用时与年平均数用时

2018-2022优先审评中位数用时与年中位数用时

从上图可见,纳入优先审评的审评平均用时低于年平均用时,平均缩短160天,最快可以缩短319天。从中位数来看,纳入优先审评的新药也能加快审评时间,平均缩短125天,最快缩短253天。纳入优先审评明显缩短审评用时,加速药品上市,为企业争得更多商业空间。

四、NDA申请的发补

在整理数据时,科志康团队对NDA审评过程中的发补情况也进行了统计。数据显示,2018-2022年,每年NDA发补的数量都能高达57.0%以上,并且有逐年递增之势,最高峰2022年发补数量占比达到79.0%,一次性获批的仅仅有21.0%。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,能够NDA一次性获批的几率低于20%,药企应在企业决策层面上应对发补资料和整改的严峻问题。
根据2020年版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》,规定了标准审评时限为200个工作日,优先审评时限为130个工作日。但因以上时间不包括申请人发补资料、核查后整改以及按要求核对生产工艺、质量标准和说明书等所占用的时间;审评过程中若有发补,审评时间需要相应延长(标准审评延长三分之一,优先审评延长四分之一)。
因此,对于药企而言,发补意味着审评时长的变长,上市的时间推延。随着中国药监部门对上市药物审核越来越趋于科学、严谨,与国际同步。若想更快拿到上市批准,对药企在药学、非临床、临床研究数据的扎实、充分、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2018-2022 DNA审评发补占比

五、获批NDA数量前十药企 

2012-2022 获批NDA数量前十药企 

■前十药企获批数量占比

2012-2022年间,获批NDA数量前十药企外国药企占九席,Novartis (诺华)、Merck Sharp & Dohme (默沙东)、Roche (罗氏)三家稳居前三。前十药企占十年获批总量的22.1%,研发实力可见一斑。
中国本土药企仅有恒瑞占得一席。与同年NMPA批准创新药数量对比,虽然中美两国对新药定义有所不同,但从获批数量角度来看,2017-2019年中国与美国药企新药研发能力差距较大。自2020年后,我国批准的创新药数量连续2年攀升,相信未来的中国,会有更多的本土药企能挤入前十行列。

六、适应症及靶点

2012-2022年间,获批NDA中靶点最多的是EGFR。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PD-1赛道火热,作为免疫治疗领域最为成功的靶点之一,获批NDA中PD-1靶点的数量越来越高,这项数据还不包括新适应症的获批。

2012-2022 五大靶点

获批NDA药品的最多适应症以中国高发的肺癌、淋巴瘤、乳腺癌、糖尿病为主。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,在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是高居榜首。2020年预计中国新增肿瘤患者约456.9万,其中肺癌新增患者就有81.6万。

 2012-2022 五大适应症

美国2012-2022年新药审批数据解读

一、FDA新药获批数量汇总

据统计,2012-2022年期间,FDA获批的新药一共是467个(不包括基因疗法、细胞疗法和疫苗,该类新药获批见下面第六部分)平均每年获批42个新药。从下图可以看出,2016年新药获批的数量最少,仅仅只有22个;2018年新药获批的数量最多,高达59个,获批数量是2016年2.68倍。虽然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,但2019-2021年这三年的新药获批数量与历年相比相差无几,显然这场疫情并没有阻挡企业研发药物的决心,也没有阻碍FDA新药审评的决心。长远来看,新药获批的数量稳步上升。 

 

二、FDA新药获批审评时长分析

在获批的467个新药中,审评时长从中位数来看是301天,平均数是399天。审评用时最短的药物是Jazz Pharmaceuticals研发的Rylaze,治疗对大肠杆菌衍生的天冬酰胺酶过敏的1个月及以上儿童患者和已发展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ALL)或淋巴母细胞淋巴瘤(LBL)的成人患者。它在2021年6月30日获批,只用了短短61天完成了新药申请。而审评用时最长的药物则是Mallinckrodt plc研发的Terlivaz,用以改善肝肾综合征成人患者肾脏功能。它第一次递交NDA是2009年5月4日,在2022年9月14日获批,审评时长为4881天,长达13年之久,这款药物的获批可谓“一波三折”,收到四封CRL,主要原因是临床数据不符合要求。

2012-2022CDER新药审评时长

从下图可以看出,无论是从中位数还是平均数分析,新药获批的审评时长总体趋势都是缩短,缩短时长约为2-3个月(2022年审评时长突增是因为其一款新药审评时长长达10年所致),说明新药申请的审评流程在简化,企业在申报时更加规范,这都加快了药物的研发与审评,从而尽早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,利于建设良好的药物创新生态圈。

 
递交NDA后,常规审评时长为10个月。从下图可以看出,有49.0%的新药能在标准审评时长内获批,有51.0%以上的新药至少经过1次整改才能获批,获批效率明显高于我国新药审批。另而在需要整改的新药中,2/3经过整改后重新递交,在100天内就能获批。由此可见,新药申请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,无论是big pharma还是biotech,即使有新药成功获批的经验,仍然在战略和战术上高度重视,对每个NDA和BLA申请都全力以赴。严格遵守法规和指导原则,是新药申请获批较快的一种策略。

 

三、FDA新药获批各类审评通道

为加快创新药审评,FDA目前有4条特别审批通道,即快速通道(fast track)、优先审评(priority review)、加速批准(accelerated approval)和突破性药物认定(break through therapies),取得这4个通道认证可以缩短具有明显临床优势创新药的审评时间。
在获批的467个新药中,获得孤儿药认证的占46.9%,获得快速通道认证的占36.4%,获得突破性治疗认证的占25.9%,获得优先审评的占58.5%,获得加速通道认证的占16.3%。从数据来看,有一半的新药能获得优先审评和孤儿药认证,但获得加速通道认证的较少,这可能是对药品申请的要求比较高。
FDA新药申请的标准审评时间为10个月,从审评时长(中位数)来看,孤儿药、优先审评和加速批准这三个审评通道能加快药物审评速度,让审评时长缩短至8个月。

 

四、FDA新药获批数量前十药企

2012-2022年获批的新药中,以诺华为首的十大巨头企业(辉瑞、罗氏、阿斯利康等)占据了新药获批数量总额的40.5%。我们推测,制药巨头的成绩与其研发高投入、将法规前置在研发过程中解决法规风险有很大关系。

 

五、FDA新药获批药物类型、靶点及适应症

看图可知,获批的新药中大部分是小分子药物,抗体和重组蛋白占25.9%,极小部分是ADC和核酸药物。显然,目前新药研发主要是以小分子药物为主,但是最近几年,核酸药物的关注度逐渐升高。

由下表可看出,靶点应用最多的是5-HT2和EGFR。5-HT受体(血清素受体)是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发现的一组G蛋白偶联受体(GPCRs)和配体门控离子通道(LGICs),此类靶点治疗的症状多为精神分裂症、抑郁症。EGFR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HER)家族成员之一,EGFR信号通路对细胞的生长、增殖和分化等生理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,以EGFR为靶点的药物主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、乳腺癌等。

2012-2022年CDER获批的新药中,适应症应用较多的前几名则是白血病、肺癌、淋巴瘤等。

 

六、CBER新药获批情况

2012-2022年CBER获批的新药中,主要是血液制品、检测病毒试剂为主,获批的药物中疫苗和重组蛋白药物占比不足30.0%,细胞与基因药物数量较少,仅占13.6%

 
2017年,美国第一个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产品获批上市,他们分别是KymriahLuxturna,从此CGT发展迈入下一个阶段。适应症主要以造血系统疾病、多发性骨髓瘤、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,从疗法分类来看,目前用的比较多的还是细胞治疗,尤其是CAR-T。

n2012-2022CBER细胞与基因药物 

n2012-2022CBER细胞与基因药物

笔者抽取了部分2017-2022年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的数据,这些药物都认证了孤儿药及突破疗法,个别还认证了快速通道。它们的审批时长(中位数)为250天,而CDER获批药物的审评时长(中位数)为301天。从平均数的角度来看,CBER获批药物的351天,CDER获批药物为399天。由此可见,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的审评时长比小分子药物、抗体类药物等足足快了2个月的时间。近几年基因与细胞药物的赛道比较火热,在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是癌症及遗传病治疗领域极具发展前景。

n2017-2022CBER细胞与基因药物(部分)

中美新药上市审评对比分析

一、中美双报药物的审评时长对比

笔者统计了249个在中国和美国共同申报新药申请的药物,对这249个药物进行分析。从审评用时速率、审评用时、审评用时相差天数等几个数据来看,中美两国差异较大。
NDA获批的审评用时在美国平均为371天,中位数为277天,而在中国的审评用时平均为531天,中位数为450天。从这四个数据可以得知,在美国NDA获批的速率比在中国获批几乎快6个月的时间。另外,它们的审评用时相差天数平均301天,中位数为482天,和前面分析结果一样,也是半年时间的差距,并且相差最大的几乎可达到7年。
从审评用时速率来看,有183个新药审评用时是美国快于中国,占比为73.5%,也就是说,同个药物进行中美双报时,大概率是美国会先于我国获批上市。

 
是否所有药物的NDA申报,在美国都会比中国批得快?也不一定。在这249个新药中美审评中,有66个审评用时是中国快于美国,占比为26.5%,而有183个审评用时是美国快于中国,占比高达73.5%。
默沙东(Merck Sharp Dohme)研发的Bridion,这款药是肌肉松弛拮抗剂,用于手术麻醉。默沙东于2007年10月在美国递交NDA,直至2015年12月才获批,用时2967天。2016年3月在中国进行NDA申报,次年4月份即获批,用时413天。同一款药,中美NDA申报审评时长可相差7年。
勃林格殷格翰(Boehringer)研发的Spevigo,用于治疗成人全身性脓疱型银屑病,这款药物于2022年10月和11月分别在美国和中国进行NDA申报,次年4月份中国的NDA申请获批,而美国的则在9月份才获批,同款药物就算是同期申请也不见得美国审批比中国快。由此可见,中国新药审评速度还是有超越美国的可能性。
总而言之,时间对于药企来说是成功的一大关键因素。从近十年的数据对比可见,在美国申请上市,再到中国申请,这也是大部份外资药企优先选择的申报策略。但随着中美评审效率的越来越接近,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会有越来越多的药企会考虑中美同步申报,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利润。

二、中美NDA获批共同点

2012-2022年,中美两国NDA获批的数量呈稳步递增的趋势,而审评用时也在渐渐缩短,加快了药品上市的进程。但新药申请一次性通过的药品数量占比都较低,遭到“退审”、“发补”的药品占比在50.0%以上,大多数企业在中国和美国申报新药时需要经过整改后重新递交申请。在中美两国新药获批数量最多的前五企业皆为诺华、辉瑞、罗氏、阿斯利康、默沙东。

三、中美(单独)NDA获批通过率、审评时长对比

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,中国和美国在新药申请获批通过率差异较大,我国虽然新药获批数量多,但是一次性获批率较低。新药申请在300天内通过的美国占比49.0%,而中国仅仅是13.0%,其差异达到36.0%;审批时长超过500天的药物中国高达64.8%,是美国数量的五倍,说明许多药企在中国进行NDA申报都面临着严重“发补”的情况,一定程度反映出中国药企的研发质量和效率明显落后于美国药企。
就审评时长而言,中国新药的审批平均时长为798天,比美国的399天“滞后”一年,反映出美国的评审效率相对中国较高。

四、中美NDA获批数量全球前十药企对比

 
由表格可以看出,在美国新药获批数量前十企业排名榜的艾伯维、强生、武田及百时美施贵宝在中国并没上榜,取而代之的是恒瑞、拜耳、赛诺菲和勃林格殷格翰。而其余以诺华为首的药企在两国均占有一席之位,这也说明了中国药品市场潜力大,发展前景乐观,许多药企争分涌入中国进行NDA申报,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本土企业新药研发的发展,审评监管流程也在不断优化,逐步完善。

 

五、中美NDA获批适应症、靶点对比

  • 适应症中国则以肺癌、淋巴瘤为主,美国则以白血病、肺癌为主。

  • 中国批新药的靶点用得最多的是EGFR,美国是5-HT系列靶点应用最广。

结语

新药上市审批是一个发补率高、周期长的过程。十年新药审批大数据显示,现状是美国审批效率明显高于我国,NDA获批审评用时在300天内在美国和中国分别为49.0%和13.0%;审批平均用时在美国和中国分别为399天和798天。但随着加入ICH之后,我国的审批效率也逐渐提高,审评流程和机制与美国趋同,在249个中美双报中已有26.5%的审批快于美国。尽管如此,中美新药上市一次性获批率均低于50%,审评时限均低于标准时间。对于药企来说,应在企业决策层面上重视新药审评审评,董事会和管理层莫作“撒手掌柜”,不能将法规管理简单甩给注册人员。新药能否顺利获批,注册人员执行的仅仅是撰写和递交环节,最关键的是CMC、临床和药代毒理的研发是否充分、完整和合规。药企应建立以患者为中心、以科学为基础的法规战略,在研发环节中植入法规管理,把研发工作做好。

 

历史文章:

历年中美“优先审评”审批汇总对比分析

历年中美“突破性疗法”审批汇总对比分析

强生IL-23抑制剂「古塞奇尤单抗」获CDE突破性疗法,治疗克罗恩病

被FDA和CDE纳入“突破疗法”和“优先审评”的普那布林能获批吗?

近年FDA“优先审评”审批分析

历年FDA“突破性疗法”审批分析

来了!CDE“突破性疗法”审批深度剖析

 

END

 

扫码关注

科志康

 

关于科志康

  

     上海科志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,成立于2016年,是一家以药品监管科学为特色的研发咨询公司,致力于为客户定制法规解决方案,减少和避免在注册申报时“少做、漏做、重做、多做”的风险。

    在药品注册时,公司提供高品质的一站式注册申报和模拟现场检查服务,为客户提高药品注册成功率。在研发过程中,公司提供第三方项目管理服务,法规前置,过程管理,协助制药企业提升药品研发效率。

    目前,公司已与国内外79个知名制药企业建立合作,取得了100多项IND/NDA/ANDA佳绩。

公司使命:为制药企业提供专家解决方案,提升药品全生命周期合规性

公司愿景:助力制药企业研发和生产,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药

 

 

科志康,中国新药研发咨询先行者

 

药代毒理咨询   CMC法规咨询   立项调研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使命:构建药品创新生态圈,助力药企研发和生产

科志康新闻